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强新时代十堰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索引号
wdsgwh/2024-00467
文件类型
通知
发文单位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文字号
十​政办发〔2023〕44号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15日 11:01:07
效力状态
有效

十政办发〔2023〕44号

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加强新时代十堰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事业单位:

《加强新时代十堰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2023年10月27日

加强新时代十堰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自2007年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启动实施以来,我市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水土流失面积由8935.7平方公里下降至4039.7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状况持续呈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态势。作为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当前我市水土保持工作还存在“三个没有变”“三个不适应”的挑战和短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局部地区严重的状况没有改变,治理质量和成效还不稳固的现状没有改变,经济发展带来人为水土流失压力突出的阶段性特征没有改变;水土保持管理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基础支撑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防治任务仍然繁重。为加强新时代十堰水土保持工作,推动我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落实落地,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22〕68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湖北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鄂办发〔2023〕1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锚定“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定位,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为要,问题导向、保障民生,系统治理、综合施策,改革创新、激发活力”工作要求,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筑牢水生态安全屏障,为确保“一库碧水永续北送”提供坚实水土保持生态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水土保持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75平方公里,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22条以上,全市水土保持率提升到84.32%,水土流失状况持续改善。到2035年,规范有序、协同高效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全面形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000平方公里,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95条以上,全市水土保持率提升到87.4%,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显著增强。

二、重点任务

(一)强化水土保持规划引领

1.完善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市、县市区两级要按照省、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及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要求,及时修订本级水土保持规划,编制本辖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长期规划,建立覆盖全市10个三级流域片区、23个四级流域单元的水土保持规划体系。(责任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

2.强化规划水土保持论证。有关规划涉及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乡建设、开发区(园区)建设、旅游开发建设、农业开发、土地整理、自然资源开发、水利水电开发、地下空间开发等内容,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规划编制部门应当在规划中设置水土保持篇章,提出水土流失防治对策和措施,并征求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未提出水土流失防治对策和措施的,规划审批部门不予审批;提出的对策和措施不符合要求的,规划审批部门应要求其补充或修改。(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旅局,各县市区)

3.落实水土流失防治责任。各县市区要对照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和本地区水土保持规划,分解确定属地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和责任分工。要充分发挥发改、自然资源、住建、农业农村、林业、交通、水利等部门职能作用,压实各类用地水土流失防治主体责任。市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工作调度,会同有关部门对下级水土流失治理及水土保持率等主要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责任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

(二)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

4.实行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和水土流失调查结果,组织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重点治理区和禁止开垦陡坡地的范围,并向社会公告。(责任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

5.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落实《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2021—2035年)》,以重要水源地、自然保护地、源头保护区等区域为重点,从严确定水土流失防治执行标准等级。推进丹江口水库消落区生态治理与保护、库区岸边生物隔离带建设,提升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等重点区域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功能,确保“北送”水量不减少、水质不降低。(责任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市南水北调水源区保护中心,各县市区)

6.增强森林湿地水土保持功能。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林业“双重”项目、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构建森林、湿地等林业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推进裸露山体、矿山等治理复绿,在竹山、郧西等地试点开展生态示范矿山建设,以丹江口市、郧阳区为重点,开展历史遗留露天矿山开采边坡综合整治。(责任单位:市林业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

7.提升农田土壤保持能力。按照灌溉与排水并重的要求,将农田水利建设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加强田间灌排工程与灌溉骨干工程的衔接配套。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以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为重点,严格化肥农药使用量,进一步控制面源污染,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强化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农田灌溉排水体系,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升土壤保持能力。(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各县市区)

8.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功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贯彻执行《十堰市中心城区山体保护条例》《十堰市生态文明建设条例》,推进海绵城市及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强化城市周边弃土(石、渣)场、消纳场管理,加强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保护城市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推动绿色城市建设。(责任单位:市住建局、市城管执法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各县市区)

(三)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

9.加强全链条全过程监管。严格执行《湖北省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办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标准》及各类技术规范、规程,规范建管程序,发挥水土保持方案源头把关作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责任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

10.推进水土保持分类精准监管。健全市、县市区两级联动监管、日常巡查、监督检查机制,按照“无风险不打扰、低风险预提醒、中高风险严监控”的原则和省级明确的水利、交通、能源、矿产等不同行业项目水土保持监管重点,实行差异化针对性精准监管。(责任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

11.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要求,推进水土保持审批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实现办事“一门、一窗、一次”,积极推行水土保持告知承诺制、区域评估等惠企便民措施,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发改委、市水利和湖泊局,各县市区)

12.严格落实“三同时”制度。生产建设单位应依法履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严格落实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要求,加强全过程水土保持管理,压实水土保持监测、监理责任,严格控制水土保持方案变更,规范水土保持设施验收及报备。生产建设项目主管部门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行业指导,按照分级管辖权限,做到项目监管全覆盖。(责任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

13.推进弃土弃渣资源化利用。根据省统一安排部署,指导县级人民政府建设剥离表土和废弃土石渣综合利用信息平台,加强对生产建设活动剥离表土和废弃土石渣收集、清运、集中堆放的管理,鼓励开展综合利用。(责任单位:市城管执法委、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各县市区)

14.常态化开展水土保持遥感监管。推进部门间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影像、信息化监管数据共享。依托中央、省水土保持遥感监测反馈数据,及时组织开展扰动图斑核查、认定,科学判别人为水土流失及风险项目情况。(责任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

15.深入开展水土保持重点监管。加强对汉江干流、环丹江口库区等重点区域,公路、铁路、露天矿山开采等重点行业及区域重大生产建设项目等重点对象的水土保持监管,严控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对象人为水土流失。(责任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

16.实施水土保持信用监管。加大政府部门涉企信息归集力度,以生产建设单位和水土保持方案编制、监测、监理、验收报告编制等参建单位为重点,加强“重点关注名单”和“黑名单”认定工作,完善信用激励惩戒机制,强化信用评价结果共享运用。(责任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

17.推进水土保持“互联网+监管”。鼓励基于企业自主监控的远程视频监管方式,利用现代通信技术,科学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非现场监管模式,探索建立上下联动的水土流失监控视频体系。(责任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

18.强化部门联动执法。落实水土保持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审管联动、监管联动机制,强化部门间协同监管和联动执法。加大对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行为的惩治力度,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依法依规严格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责任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

19.发挥司法保障监督作用。推动建立水土保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深化“河(湖)长+检察长”“河(湖)警长+森林警长”制,完善水土保持违法线索互联、案件通报移送、重大违法案件挂牌督办等制度,提升水土保持执法工作效能。(责任单位: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

20.强化纪检监察监督作用。健全与纪检监察机关沟通、重要情况通报、问题线索移送等工作机制,压实生产建设项目主管部门水土保持问题线索移交责任,及时将发现的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涉嫌违纪违法问题线索按干部管理权限和有关规定移送同级纪检监察机关处理。(责任单位:市纪委监委、市水利和湖泊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各县市区)

21.切实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充分运用12314、12345等监督举报热线及市、县、乡、村各级监督举报服务平台,畅通水土保持公众监督和举报渠道,规范水土保持违法行为举报受理、办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责任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市长公开电话办公室,各县市区)

(四)抓好重点区域综合治理

22.统筹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将小流域综合治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结合强县工程的实施和共同缔造活动的开展,按照“一县一试点”和“市抓示范、县抓试点”要求,以茅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省级试点项目为引领,坚持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治山、治水、治污协同推进,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工程,推动流域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促进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不断夯实库区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基础,逐步实现从小流域治理到全流域系统治理。(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财政局、市住建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文旅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

23.强化丹江口库区系统治理。推动《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与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湖北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与水土保持“十四五”实施方案》《十堰市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四五”规划实施方案》《十堰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落实落地,不断提升库区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水利和湖泊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

24.推进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以环丹江口库区和人均耕地面积少、人地矛盾突出的地区为重点,推进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因地制宜完善田间道路、坡面水系等配套措施,提升耕地质量等级和产能。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将缓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域国土整治统筹规划、同步实施。(责任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各县市区)

(五)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25.压实建设任务和责任。扛牢“守护一库碧水永续北送”政治责任,紧扣“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定位,将《十堰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2022—2030年)》确定的“到2025年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22条以上,到2030年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75条以上”任务,分解到县市区、压实到部门、纳入综合考核。(责任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

26.细化年度计划和方案。各县市区要结合上级下达的建设任务和本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规划,以水系、村庄和城镇周边为重点,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编制年度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计划和方案,因地制宜探索生态保护型、清洁生产型、人水和谐型、民俗休闲型、观光采摘型、绿色产业型等各具特色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助推乡村振兴和美丽十堰建设。(责任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

27.规范项目建设和管护。按照省级制定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管理制度及技术标准,规范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效益。指导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划定并公告生态清洁小流域范围,完善建后管护机制,按照“谁使用、谁管护”和“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或引入社会资本管理等方式落实管护主体。鼓励项目区群众优先参与管护。(责任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

(六)提升水土保持支撑能力

28.推动智慧水土保持建设。结合“城市大脑”“智慧水利”“数字孪生”建设等工作,推进遥感、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水土保持深度融合,强化水土保持监管、监测等信息共享和部门间互联互通,不断提高水土保持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有效提升水土保持信息感知、监测预警、执法监管、科学治理能力。(责任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各县市区)

29.完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优化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布局,强化机构、编制、经费保障,加快建设要素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水土保持综合监测站网。按照《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优化布局方案》,持续推进丹江口市计家沟水力侵蚀观测重点站、郧西县毛獭河小流域水力侵蚀观测一般站优化布局工程,构建以监测站点监测为基础、常态化动态监测为主、定期调查为补充的水土保持监测体系。按年度发布水土保持公报,公告各行政区水土流失状况和防治成效。(责任单位:市编办、市财政局、市水利和湖泊局,各县市区)

30.强化高素质专业人才培养。加强基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及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充实工作力量,建立健全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积极参与省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室和水土保持技能人才工作室建设,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优势,强化水土保持专家库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完善专家指导水土保持项目实施、参与行业监管等工作机制,规范水土保持专家库动态管理。(责任单位:市水利和湖泊局、市人社局、市行政审批局,各县市区)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水土保持工作的全面领导,严格执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水土保持责任,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推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安排落到实处。

(二)强化统筹协调。深化水土保持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市水利和湖泊局要切实履行主管部门职责,发挥好牵头组织和统筹协调作用;市发展和改革、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住建、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项目协同互补,实现水土流失联防联控联治。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研究解决重要问题,抓好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各项重点任务落实。

(三)加强投入保障。中央、省财政继续支持水土保持工作。地方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保障水土保持投入。依法加强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保障水土保持补偿费主要用于水土流失预防、治理和监测。综合运用产权激励、金融扶持等政策,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和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对集中连片开展水土流失治理达到一定规模和生态修复预期目标的相关实施主体,允许依法依规取得一定份额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从事相关产业开发。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将水土保持碳汇纳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

(四)加强考核评估。实行地方政府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奖惩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及责任追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对水土保持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和奖励。

(五)强化宣传教育。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广泛开展水土保持宣传教育,普及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展示水土保持工作成效。将水土保持纳入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内容,强化“以案释法”“以案示警”警示教育,加大未批先建、未验先投、未缴纳水土保持补偿费等水土保持违法典型案例查处曝光力度,引导全社会强化水土保持意识。推进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创建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示范县、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工程,强化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水土保持文化建设有机融合,深入挖掘治理区民族、历史、地域特色文化内涵,讲好水土保持“十堰故事”。